卓泽林教授获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获奖名称及等级

获奖成果

高等教育赋能区域发展战略的现状、挑战与对策——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卓泽林.png

成果作者

卓泽林

成果内容

研究背景及概况

湾区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区域重大战略,对赋能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具有核心战略地位,而湾区建设离不开与高校的贡献。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发展重点。本成果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高等教育赋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CIA210274)的部分成果。基于丰富的调研材料和翔实的最新数据,本研究对高等教育赋能区域发展战略的现状、挑战与对策作出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主要内容及方法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集聚优势显著的三大区域。为充分认识和实现湾区高等教育带来的独特战略价值,本研究从“人力资本”“科学研究”“文化服务”“国际化”四个方面来探索高等教育资源优势赋能区域产业结构、协同创新、区域共享、对外开放发展。

    具体来看,本成果基于丰富的调研材料和翔实的最新数据,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人力资本赋能区域产业结构协调、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赋能区域协同创新发展、高等教育文化服务赋能区域共享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赋能区域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在上述四个方面现状的分析下,本研究发现了高等教育赋能区域发展战略所存在的挑战:在人力资本方面,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需求不平衡。在科技创新方面,创新资源投入与创新成果转化不匹配。在文化服务方面,基础文化设施与区域公共服务不对等。在国际化合作方面,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与扩大开放步伐不协调。为应对上述挑战提出以下对策:第一,优化高等教育人才结构,支撑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第二,提升高校科技研发效率,加强区域产学研融合创新。第三,探索高校文化共享共建,增强两馆区域服务能力。第四,推进在地国际化发展,做强“留学区域”品牌。

微信截图_20250317104757.png


成果价值及影响

本成果结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跟踪调研和比较分析,契合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规划,提出了一个分析高等教育赋能区域发展的理论框架,即可从“人力资本”“科学研究”“文化服务”“国际化”四个维度分析了高校对区域发展的赋能效应。获得《新华文摘》(202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22年第2期)双重全文转载,体现了本研究的学术影响。

作者简介

    卓泽林,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港澳研究中心秘书长等职。在《Higher Education》《教育研究》等国内外教育领域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10余篇,出版著作和译著8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6项(含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2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省部重大重点项目等10余项;主笔撰写研究报告受到国家领导人和省主要领导人的肯定性批示。曾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4)、“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1),指导学生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卓泽林+获奖人照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