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成果
论“乐种群 ”——兼论广东汉乐的乐种定位与分类
论“乐种群 ”——兼论广东汉乐的乐种定位与分类
郭小刚
广东汉乐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是闽粤赣客家的民间器乐合奏,学界普遍认为广东汉乐是“一个乐种”,但作者在田野调研中发现并非如此。回顾袁静芳《乐种学》中所论乐种、乐种族、乐种系等既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现都不能准确地定位广东汉乐究竟属于其中的哪一个层次。另外,目前非遗保护往往聚焦在某单一的非遗项目,缺乏整体性保护的理论指导。
1.首次提出“乐种群”概念:流传在同一个限制性特定区域,虽然有部分交叉通用的乐人、乐器和乐曲,但音乐形态(尤其是主奏乐器)、代表曲目、表演程式和社会功能明显不同,分属不同乐种族/系的数个乐种的集合体,构成乐种群落,简称“乐种群”。
2.指出“乐种群”划分依据及主要特点:袁静芳先生所论的“乐种族/系”是以主奏乐器为主要划分依据,而乐种群的提出主要以地理区域为主要划分依据;乐种群内的各乐种具有地域性、多样性、统一性和共生性的这“四大特点”。
3.重新定位广东汉乐:广东汉乐(广义)是一个乐种群,至少包括广东汉乐丝弦乐(狭义)和中军班两个分属丝弦(竹)系和唢呐系的独立乐种。“乐种群”的提出对完善袁静芳先生的乐种学研究理论体系,以及乐种的非遗传承保护都有重要的意义。
1.被“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音乐、舞蹈)》2021年第6期全文转载。
2.以“乐种群”的内涵来关照广东汉乐,之前的乐种定位问题豁然开朗,并对非遗传承与保护具有显著的实践指导意义。保护非遗乐种,如仅保护单个乐种本身,犹如“一叶障目”。只有保护“乐种群”,方可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保护包含各类民间音乐的“民间音乐生态群落”,不仅要保护乐种群,还要保护与乐种群有“共生关系”的其他“民间音乐群落”。
郭小刚,博士,正高级实验师,研究生导师。致力于中国(客家)传统音乐舞蹈文化及其在海外的传播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主持完成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广东省社科规划等项目5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参与其他省部级项目3项。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CSSCI收录16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篇),获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主笔撰写《智库报告》被省部级领导批示2篇。